玉山县治西北六十公里处、有座高千余米、方圆数百里的大山,叫怀玉山。传说玉帝抛下一块巨玉,被该山神接住藏在山中而得名。怀玉山是怀玉山脉最大的高山盆地,有良田百顷,农户近千。山上群峰环翠,气候宜人,是讲学、读书、修学问的好地方。特别是金刚峰,阳开阴抱,风水包裕,东麓建有怀玉书院,建筑面积达一万多平方米。因历史变迁,怀玉书院数次遭劫,留下许许多多感人肺腑和惊天动地的真实故事。笔者粗略整理,难以成文,以求教大家。 一、书院沿革。 书院始于宋•开宝七年(公元974年),玉山县令杨文逸在怀玉山金刚峰法海禅院侧边,为其孙杨亿(即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建书房,世称“杨亿精舍”。 宋•绍兴五年(1135)后,县人汪应辰中状元后,上怀玉山讲学,世称“草堂书院”。 绍熙五年(1194)十一月,玉山知事司乌迈请朱熹上怀玉山草堂书院讲学,留下朱熹著名的《玉山讲义》传世。 南宋•淳祐四年(1244)县人王奕(字伯敬,号斗山)在怀玉山重修“梅岩精舍”,世称“斗山书院”。 德祐元年(1275)王奕弃官入怀玉山,再修“草堂书院”后人乃称“丰山书院”。 元•至顺(1331至1333)年间,进士郑伯飞重修怀玉山书院,更名芳润堂。后毁于兵灾。 明•天顺,成化年间(1457至1487)知县方中(进士)、王垣两度重修怀玉书院,均毁。(注:方中乃《玉山县志》首纂人) 明•正德六年(1511)提学副使李梦阳再度重修书院,并置学田200亩,以供生员膳食。仅八年,至正德已卯年(1519),又复毁于兵,学田并入寺院。 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江西提学使王宗沐来玉山视学,废法海禅院,更名“怀玉书院”而名留至今。次年,武僧又强寺书院。嘉靖丁已年(1557)王宗沐再度于怀玉山视学,武僧法高等不肯归还书院,提学请巡抚马轰,巡按徐绅断归书院。而后法高等乃不断侵犯书院。次年(1558)江西按察使陆稳,无奈提兵捕杀法高、善吉等武僧,怀玉书院始得安定。 明•天启四年(1624)怀玉书院又被众僧战领,又复为僧寺。 清•乾隆七年(1742)推官黎士宏(清•康熙三年(1664)兼玉山县令)重建怀玉书院。经清•同治三年(1864)代知县章徵,光绪十六年(1890)知县徐允升(进士)两度大规模修葺,怀玉书院规模宏大壮观,院内设施齐全,总建筑面积达一万平方米,与白鹿洞、鹅湖并称江西四大书院。 民国二十三年(1934)国民党军队“围剿”方志敏率领的工农红军时,书院被全部焚毁。 近年来,由于玉山经济快速发展,怀玉山当地群众为发展旅游的要求,已成立了“怀玉书院”重建筹备小组,目前已着手重建。 二、书院建筑。 怀玉书院建在翠峰环绕,修竹万竿,阳开气抱的金刚峰东麓。院前泮池,碧泉自涌,经泮池自照墙(今围墙)入门,门上刻有“怀玉书院”大型石碑,系三重双层左右开间展伸的大型明清石木结构古建筑(按清末规模介绍),三重都有明柱。由通道直上,正殿门额上为元•进士(玉山县令)郑伯飞“芳润堂”提额。过正殿,上台阶为中殿,门额为“朱子殿”,中殿前有桂花树、柏树、“一勺泉”水井,左右为东、西楼;转角处,前有2直,后有6直,明柱安有雕刻精美的栏杆,左右均配楼台,东西各十直,东为崇贤祠5直,居仁斋3直,包房一栋,理事所5直,上有库房、厨房、舂米、牛畜都有舍宅,西有(西院) 德祠,由义斋及忠字号舍21直,照培外另壁菜园,水塘井。大院内古树参天,确是宜人宜学。如今按这个规模在筹建。 三、名士纪实。 杨文逸。 南唐玉山县令。原藉婺州,任玉山县令时,举家迁居玉山。对治内山山水水均实地考察。除政事外,精心培养孙子杨亿(号万里),为了杨亿能潜心修学;于宋开宝七年(974)在怀玉山金刚峰东麓创建书院,世称“杨亿精舍”。是怀玉书院开创人。 杨亿,号万里,玉山人。少年时在怀玉书院修学,后成为宋代著名诗人和学者,著有《咏九莲池》、《题赵昌父山居六咏》、《玉山道中》、《诚斋荆溪集》、《过玉山东三塘二道》等传世,由于杨亿的努力,成为传播书院功能与作用的“书院生员”第一人。 汪应辰。 汪应辰(1119—1176)江西上饶玉山人。十八虚岁中状元,官至吏部尚书,端明殿大学士,并著《文定集》34卷。回家乡探亲时,多次上怀玉山怀玉书院讲学,还请朱熹等当代一大批名人学士至怀玉书院讲学,使怀玉书院名扬天下,成为江西四大书院之一。也致使怀玉书院扩大规模以及深远的历史影响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王奕。 字伯敬,号斗山,玉山人。宋•德祐元年(1275)弃官入怀玉山,重建草堂书院,更名“梅岩精舍”,世称斗山书院。王奕在书院研修学问与讲学,并著有《王斗山文集》万卷,《玉窗如庵记》、《东鲁义约》、《奠至圣先师及四配文》、《和徐中丞容斋泰山一百四韵》等近百卷著名文章传世。由于王奕以怀玉书院为家,加上自己及文章的名气,使怀玉书院知名度进一步扩大。 郑伯飞。 玉山人,元•至顺进士,玉山县令。元•至顺(1331至1333)年间,他集资重建怀玉书院,正殿令名“芳润堂”。在以后数次的重建时,为纪念郑伯飞在元代重修怀玉书院的功绩,正殿(即中殿)一直沿用“芳润堂”命名。 宋•玉山知事司马迈,明•进士玉山县令云中,玉山县令王垣,提学李梦阳,江西提学王宗沐,巡抚马 ,巡按徐绅,江西按察使陆稳,布政使张之冲,布政使汤聘、参政夏浚,推官黎士宏(兼玉山令)清进士玉山县令徐允,玉山知县章微等均为怀玉书院的重建、发展、光大作出过历史性的贡献。 四、书院演变记略。 书院,科举制度的产物,是仕途必经之道,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教育机构,私办的多,官办兼之。至封建社会晚期,渐被私熟、家庭学馆所替代。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推行新政,将全国书院改办为学堂,怀玉书院因远离县城,生员不足而停学。 怀玉书院屡遭劫难,这与历代时政至关,但也与地方恶霸势力密不可分。封建社会政治黑暗,战乱不息,官场腐败,都是造成怀玉书院屡屡遭劫的原因。 如明代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极力反对办书院,导致明神宗下诏书毁灭全国所有书院,怀玉书院被毁,导致书院断代。一时间,也助长了怀玉山僧人法高、善吉等恶势力的嚣张气焰,屡屡侵犯霸占怀玉书院及其田产。但到了清中期,因时政之故,书院又兴旺起来,因此又有了按察使率兵剿死霸占怀玉书院田产之举。 怀玉书院经历了千余个春秋几雨,几任朝代,毁毁建建达二十多个回合。政通人和,风调雨顺时建,战乱、灾荒时毁,随世道升降而屡建屡废,终至民国二十三(1934)只剩一片废墟,书院寿终。 但书院作为文化遗产,仍有其承传中华文化与旅游参观之用,现怀玉乡正在筹建怀玉书院,不久,一座更宏伟的怀玉书院将在怀玉山上与广大旅游者见面。 (张国清 )
(责任编辑:单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