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天地有大美,大美在自然,三清山有当之无愧的自然之美。 道重自然,三清山是道教崇尚的仙境;而且,由于道教传人葛洪曾上了这座大山,探寻人类不死的奥秘,以实现生命的超越。于是,三清山便与道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三清山横亘在赣浙交界的上饶市境内,天造地设鬼斧神工奇峰怪石显现出形神兼备挺拔峻峭之壮丽;风云雷电花草林木苍茫大地透露出真实与空灵交融之秀美。 对于这座山,古人早有评价: “江南何处是仙家?孤柱擎空见少华。”(明.胡靖诗。三清山又名少华山) “清绝尘嚣天下无双福地,高凌云汉江南第一仙峰。”(明.三清福地天门楹联) 这些都明明白白标榜这座美丽的大山是人间仙境。 何为仙境?《庄子》说“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 许慎的《说文解字》说“仙人变形而登天”。“仙”字表示“人在山上”、“老而不死曰仙”。 《太平经》还说“守道不止,乃得仙不死。” 仙境,实乃为古代道教崇尚的圣地。成仙,则是其追求的最高境界。三清山便是这样的仙境。 道教崇尚自然,信仰“玄道”。认为通过修道,可以使人返本还原,与道合一。与道合一则可以成神仙。神仙,不但灵魂常在,而且肉体永生,长生久视、全性保真;当神仙是要借助天地神灵的神形虚幻与道功道术修炼 ,实现人类平安幸福和永生。道教把一个长生不老、成神成仙的美梦,让历朝历代的帝王将相和善良的黎民百姓做了千百年。尽管这是个无法实现的梦,也尽管人们并没有见过不老的神仙,但这梦却长久地存在国人的潜意识中。实现人生的永恒,至今是人类不懈的追求。 在道教的构想中,要实现长生不老,首先必得进入一种境界——自然清静、超脱凡尘的境界。在这个境界中学道修炼 、怡情养性、延年益寿、羽化成仙,就能实现生命的超越。那么,这个境地在哪里呢?在广大的青山绿水间。自古以来僧道们都占据名山修道,中国最好的旅游胜地包括三山五岳、洞天福地几乎全都建了庙宇。正所谓:“自古名山寺庙多”。 三清山就正是这样一座名山,这里有道教所需要的境界。山名便缘自三清尊神。山中有玉京峰、玉华峰、玉虚峰。这三座山峰,分别为海拔1816.9米、1771.6米、1752.8米,高耸云天,危岩险峻,气势嵯峨,常年在云雾缭绕中,尤如蓬莱仙境。远望顶端如道教尊奉的玉清、上清、太清三位神仙比肩而立,古人因此取山名为三清山,使她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道教文化色彩。 三清山方园229平方公里。景区幅员辽阔,山峦起伏,群峰迭嶂,苍山如海,碧波万倾,云蒸霞蔚,气象壮观;奇峰怪石、古松珍卉、流泉瀑布、云海雾涛、古代建筑、构成了五大特色;兼具泰山之雄伟、华山之峻峭、峨嵋之清秀、雁荡之怪石、黄山之奇松、匡庐之飞瀑、衡山之奇烟,集天下奇景于一地,雄奇瑰丽,秀绝江南。因沦桑变幻,地质运动,气象变化的原因,山中自然形成的神女峰、巨蟒峰、老子看经峰、玉皇顶、响云、彩瀑、神光、幻景、原始森林等数百个山石和气象景观都非常奇特,形态惟妙惟肖,使三清山多彩多姿、景象万千,天下独有;在形似与神似之间,形神兼备、虚实相生,幽奇玄妙,雄伟仙幻,美伦美奂。围绕着这些山峰奇石景致所引出的许多传说故事,天上地下,人神演绎,引人入胜。 道,讲究个体的自由逍遥,三清山是一个可以自由逍遥的地方。在这里可以尽情地张扬个性。面对神奇美妙的大自然,想说便说,想唱便唱,想笑便笑,想哭便哭,想写便写,想画便画。大山无涯,群峰如海,碧波万倾,汪洋恣肆,无遮无挡。俯仰之间,可与天地对话,可与神灵沟通。正因为这样,自古以来很多人都想上山一睹她的风彩。在这里休养生息,延年益寿。
中国道教先贤中,最早爱上三清山并进山寻道的是东晋时代的葛洪老先生。自他之后,三清山更加蒙上了道教色彩。 他是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术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是中国道教的一位承前启后的学者,对道的追求从少年时起即开始,在道教理论研究上建立了自已的体系。潜心儒学、道学,并广收民间杂书,后专攻道学。他认为 “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阴阳之术,从相忌讳,使人拘畏。而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墨者俭而难遵,不可偏修。法者严而少思,伤人义。唯道家之教 ,使人专一,动合无形,包儒转墨之善,总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指要而易明,事少而功多,务全大宗之朴,守真正源者也”他把道学置于易经、儒、墨、法等之上。 葛洪一生著作等身。其代表作有《抱朴子》、《神仙传》等。为撰写子书,20岁开始即外出“周旋于徐、豫、荆、襄、江、广”一带,过着颠沛流漓的生活,经历了许多特殊的事件,求师学道,博览群书,收集资料,至35岁完成了《抱朴子》,从而奠定了他的理论基础。《抱朴子》分内外篇。内篇言“神仙方药、鬼神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他的思想基本上是以神仙养生为内,儒术应世为外,一面把道家术语附会到金丹、神仙的教理;一面坚持儒家的名教纲常思想,并对魏晋以来的玄学清谈之风表示不满 。主张立理必须有助于教化,同时又提倡文章与德行并重,反对贵古贱今,对化学、医学都有一定的贡献。 抱朴子语出自老子的《道德经》:“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素与朴,都是指老子所谓的道,见谓知之,抱谓所之,然后做到少私寡欲,成为有道之人。而葛洪对抱朴的意思是有所不同的,他说:我为人比较迟钝,呆野不善言辞,形貌也较丑陋,更不爱在服饰上赶时尚,随大流。说话率直而不隐晦,不会与人嘲戏。在谈不来的人面前可以整日默然不语。所以人称我为抱朴之士。在写《抱朴子》这本书时一时想不出什么更好的名字,便用了“抱朴子”为书名。后来的学者也因此尊称他为“抱朴子”。道家人士中的许多仙人如赤松子、广成子、宁封子等都爱有带“子”的称号,后来的道教人士也因此多爱用这类名号,意为像他们的前人一样,终有一天会成仙升天。 葛洪应该说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为获取人类生命永恒的杰出的探索者。今天,我们剔除他理论中的成仙成神的部份来看,他的养生理念,追求人生的怡情养性、延年益寿,应该是可取的,这也是建设小康生活所必须的。当今许多生命哲学家、科学家、医学家不也在这个领域孜孜求索?有生命科学家经过多年的考察研究就指出,按照人的生命基因,人可以活至150岁。这就是说,葛洪当年追求的人生不老应是可行的。人活百年不是梦,将成为现实。 葛洪为道取了个别名叫“玄”。他认为“玄道”是自然万物的始祖与大宗,既妙又微,无法测其深远,它高则在九天之上,旷则笼罩八隅,比日月还要明亮,比雷电还要迅疾。玄道没有一定的形象,有时像影子一样,倏忽而逝;有时像流星一样,飘摇而过;有时晃漾于深渊之中;有时霏雰于云霓之际。说它有它就有,因为万事万物中都有它的身影 ;说它无它就无,因为它潜藏寂静而无形。无论天上地下,它都能飞升或下沉,无论大幽还是辰极,它都能深入其中或凌驾其上。要说刚硬,金石比它还要软;要说柔软,露珠比它还要硬。方圆规矩,不能限制它,一来一往,不能捉住它。乾坤云雨,靠它而成;太极两仪,由它生出。地上成亿的物类,天上无数的星宿,不管如何变化运转,都脱不了玄道的控制。春夏秋冬,四时之气,是它吹嘘而出。阴阳盛衰,循环往复,是它暗中指挥。因此,玄道存在的地方,鼎盛兴旺,其乐无穷,玄道离去的地方,器弊神逝,一片哀愁。 他还说,人间有各种表面上美好的东西,如奇妙的音乐,其五声八音,清商流徵,不过是损害人们听觉的东西;艳丽的色彩其鲜华的艳彩,郁丽炳烂,只会残害人们的视觉;宴会享乐,清醪美酒,只能让人淆乱情性;美女丽人,其冶容媚姿,粉黛铅华,不过是催人短命的凶器。相比之下,只有微妙的玄道 ,才是可与人们永远相随的伙伴。 他还认为,这种玄道一旦与人性结合就能使人的精神得到愉悦,是超越物质享乐的愉悦。葛洪所极力鼓吹的玄道,集中表现了道家人生观——安贫乐道的精神品格。当然,在一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人们未必都能接受他的这种观点。 有史记载,他曾到过浙江、江西交界的山区,他上三清山是完全可能的。《江西通志》曾记载着:东晋道教学者葛洪到德兴县境内修道的事迹。民国8年的《德兴志》也说葛洪在“升平年间(357—361)至鄱阳东鄙万山中,即县之妙元观,乃开山结凿井炼丹”(东晋时德兴隶属鄱阳)。葛洪生于284年,说他是356 年上三清山,显然不对,因这时他已是73岁的老人。 葛洪上三清山的年纪当在50岁上下,去广东罗浮山之前。因为49岁时他决定了断俗情,离开尘凡,进山实践炼丹、修长生不老的功夫。这时,他正年富力强,从其家乡句容出发经江苏、浙江、江西,南下广东去罗浮山的路程中,三清山是他必经的地方。此时上三清山正当其时。他上三清山是毫无疑问的,在三清山的炼丹炉和紫烟石以及民间的许多传说、前人留下的诗文都足以为证。 葛洪为什么会看重三清山? 可以从他养生成仙的思想推测出他不会放过三清山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人在山上为仙”,这山不会是一般的山,必是远离尘世的大山。当神仙就是要上天,而大山离天门很近,正所谓“积德不止道致仙,乘云驾龙行天门”。 再从他炼丹的需要来看,他需要考察一下三清山。他认为炼丹是一件很庄重,很神秘的事情,应该在离人群很远的深山大岭最好。“名山为合药之所”,是他选择炼丹地的主要外部条件。他认为炼丹是神圣的作业,除需用经济的力量,还“宜入名山”,远离俗人。为道之士“莫不飘渺绝迹幽隐山林。”、“山林之中非有道也,而为道者必入山林,诚欲远彼腥膻,而即此清净也。” 合药还有诸多禁忌:“作药者若不绝迹幽僻之地,令俗闲愚人得经过闻之见之,则不复佑助人,而邪气得进,药不成也。” 还有一个原因大概是三清山下的德兴自古便是金、铜产地,而这正是葛洪炼丹药所需要的。 因此,他上了三清山,并且在这里进行了一个时期的炼丹试验,然后去罗浮山,从此一去不返,在罗浮山羽化成仙。 二、 葛洪在三清山炼丹的具体年月时日虽然已不可考,但他作为道教的继承者与开拓者到过这座大山,并在三清山及周边城乡所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许多厚重的道教文物,足以证明三清山与道教文化的联系。 由于葛洪的仙迹所至,三清山变得更神秘起来。加之唐宋以来道教的兴盛发展,三清山各种道观建筑相继而起,当地的老百姓上山朝圣者也年甚一年,作为道教名山的三清山便越来越为世人所注目了。现存于三清山上的那些道教文物和先贤们留下的诗文足可以想象得出当年三清山道教的盛行,让我们感受到其间的仙风道气。 首先,我们看一看文人早年游山时留下的记录。 鲁直元,浙江开化人(元统二年举人),于癸卯年(1263)辛酉月甲寅日游三清山。他说他是这一日,从浙江开化进入江西玉山县金沙村上山的,一路上,途经、住宿、观览到了三清山上的大乘寺、灵济庙、神仙洞、三清观,见到了石刻的三清仙君、葛仙翁、李尚书、金童、玉女、潘公元帅像、以及传说中的结须岩、香炉石、葛洪和当时弃官学道的李尚书留下炼丹炉、走过的仙人桥、山中的道教寺庙、道教遗址、遗迹。 这是740年前的真实记载。他所看到的东西足可以使我们感受到那远古时代的仙风道气。 第二,保存完好的古建。 三清山北山有现存完好的道教古建。这些古建是一个世代相传的王氏家族数代人陆续建成的。 早在唐乾符年间,山西太原人、紫金光禄大夫、信州太守王鉴对三清山独有情钟,在任时常爱到三清山周围的山寨游玩,看到那里的青山绿水,流连不舍。退休后不思北归,干脆把全家安到山下的汾水村,繁衍生息,世代香火不断。其子孙后代也像他的先人一样对这座大山情真意切。宋乾道六年(1170)王鉴第七代孙王霖开发三清山,在山中首建三清观。至明景泰年间(1450——1457),其后裔王祜在北山开发了三清福地,重建三清宫,构建了三清宫为中心的道教基地。修有完整的石构件建筑、摩岩石刻、石雕艺术和石级道路。在距那时600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可以十分完整地看到那些明代中期的道教文物,领略明清时期的古代建筑艺术文化的古朴风貌。 三清古建,内容丰富、布局缜密、造作精良,为国内几座道教名山所少见,足可以与武当金顶媲美。现存的宫殿府坊、亭台塔墓、桥井、池泉以及山门、华表、摩崖石刻达200多处。这些建筑体现了道家“道法自然”的原始唯物主义与“有无相生、祸福相倚”的朴素辩证法,以及“反者道之功,弱者道之用”的事物运动发展规律。 三清宫在地形与山势的选择上,按照道教的要求进行布局。北倚九龙山,门朝北斗紫微星,就实向虚,取“常有观其暾,常无观其妙”的经义;东为龙首山,西为虎头岩,这两座山岩正好对应着左有青龙,右有白虎之象;前有紫烟石,后有万松林,则对应了朱雀、玄武之象。同时在三清宫的周边又按八字卦图的方位营建了殿、塔、门、亭、台、府,从而形成了无极度、太极度、四象、八卦 的总体布局。这些建筑因地形取胜,借山势造型,各具特色,形态逼真,自然生动。与大自然景观和谐因籍。东面的龙虎殿雄踞千仞峭壁之巅,险峻威严;西面的飞仙岩峙立幽谷深渊之上,气势浩然;北面的天门、丹崖,在云雾缭绕中仙风缥缈;南面的玉京峰,高耸云天,气势巍峨,挺拔壮观。所有这些都些都紧紧围绕着一个中心——三清宫,体现了道家的宇宙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在这些山石、崖峰、台塔、殿府、天门间行走、游览,你真如进入了神奇绝妙的人间仙境。 三清山古建群主要分布在三清福地,总体布局形同“八卦太极图”。三清宫是中心(无极),前后三殿象征阴阳两极(太极),以此为中心的各景点建筑向四面八方辐射,与自然景观交融,相映生辉,组成一个有机的结合整体。 风雷塔,是动静相生虚实相辅的艺术造型精品。它渗透了寓巧智于古朴的道家思想。塔高不过3米,貌不惊人;四周云涛雾海,松柏虬劲;有动有静,动静结合,有虚有实,虚实相生,构成了一幅古朴典雅、自然和谐的美丽画面,有天、地、人三者综合的融和之美,是道家思想的结晶。 飞仙台前白云飘浮,清风徐来,让你心驰神往,站在这里好像即刻便要升天成仙。进入天门更有如进入天界,团团白云在脚下涌动,阵阵松涛在耳际呼号。如果说是天界,却又分明听得到从山下村落里隐隐约约传来鸡鸣狗叫声。真是天上人间难以分辨。这是人间与天界的汇合处,是人间福地,又是仙界。你看天门上的那一副楹联写得很明白:“清绝尘嚣天下无双福地,高凌云汉江南第一仙峰。”这是古人的评价,不是今人的杜撰,写在600年前的明代。 天门是进入三清山福地的大门,也是上天的大门,是一个威严的地方。天门两边有一文一武两座石像,是二位天神在这里守门,他们有火眼金睛,能识察善恶忠奸。凡进天门者,善者坦然而入,而为恶者则会神情不安倒退而回。当然,为恶者也可以进入,但他们往往是心怀忐忑,会向三清菩萨格外地虔诚烧香,叩求保佑。如是者,古往今来不绝如缕。 天门,是三清山道教建筑的精华,立于山道之上,既高且险。“众妙之门,玄之又玄”。名字来自老子的《道德经》。它建在崎岖与平缓的山路衔接之处,是人们在行走到艰难处需要休息时突然出现的一座玄妙之门。当人们沿着山路攀登气喘吁吁时,忽见前面出现一道天门,走过天门便走上坦途。然而,正当你走在这路上感受到逍遥时,忽又面临深渊,云雾迷茫,不知应走向何方。在这为难之际走着走着,又会出现一道曲径通道,再现一座天门,于是,眼前一片豁然。真是神奇美妙。这样的天门在三清山有五处之多。这天门常常在欲有欲无、欲断欲续、欲死欲生中出现,尽显出难易相依、有无相依、绝处逢生之妙。这就是“道”的玄妙所在,这就是三清山的绝妙之处。 三、 三清山各种文化形态中渗透了道教精神。 鲁迅先生说过:“中国的文化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很多间题可以迎刃而解”。许地山先生甚至认为,从中国人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看,道教的成分比儒学还多,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说,道教不仅是一种宗教,而且是一种中国古代的文化现象。道教中的许多东西都渗透在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比如文学艺术、化学冶炼、医学、药物学、气功、民间祭祀、社会风俗等,无不与古代道教有着深厚的历史联系。 首先,三清山的文学,道教对它的影响是很深的。自唐以来,历代文人墨客游览三清山后,留下了数以千百计的诗文,如珍珠灿烂,丰富多彩,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作品客观地描写了三清山奇观异景,表现了作者们对祖国山河无限热爱的情怀,有对胜景的惊讶,有对人生的感悟 ,有对仙境的渴望与流连。许多作品受神祗的影响很深,其中不少作者和作品,无论其信仰如何,都自觉不自觉地受到了道教文化的影响,程度不同地渗透着道教文化的色彩。 试举几例—— 禅月诗僧古道场,山雄吴楚接华阳。 疏通八石祭蛟龙隐,高并双峰虎豹藏。 云母屏寒消瘴气,蓝田璧润吐虹光。 碧桃花落仙人去,静听松风心自凉 。 (宋代诗人赵蕃的《三清山》) 石骨开泉眼,千寻不见砂。 神光腾夜气,余润溉春茶。 鼎养黄芽熟,壶悬白日赊。 闲来窥逸迹,静影浸松花。 ( 宋代诗人余芑舒诗《丹井》) 天童山下玉霄宫,千年老鹤巢云松。 羽客步斗月明中,锵然环佩声叮咚。 丹灶烟消人久去,紫芝香暖春长住。 双凫翩翩渺何许,华表归来鹤应语。 (明代诗人夏浚诗《登三清山》) 江南何处是仙家?孤柱擎空见少华。 洞里有天开紫府,人间无地觅丹砂。 灵坛风雨莓苔匝,福地乾坤岁月赊。 方外更闻王子晋,金银楼阁住烟霞。 (明代诗人胡靖诗《少华山》) 丹崖翠壁倚天开,石磴登登几百回。 或有金鸡报昏晓,犹疑蜃海吐楼台。 云间瑶草呼龙种,月下歌声待鹤来。 已觉此身图画里,满前诗意冗难裁。 (明大臣费宏诗《游怀玉》) 三清古寺景色鲜,千峰隐 现云海边, 丹炉烟消玉宇净,梦笔生花绘人间, 石蟒出山惊群峰,神龟探海化成岩。 七十二峰尽奇景,不是黄山胜黄山。 (当代诗人张涛诗《三清山赞》) 这些诗分明就是在写一座活生生的仙境,你看,那禅月、道场、丹灶、云母、蓝田、石骨开泉、天童、云鹤、华表等等,都是道教的常用语。在我主编出版的《三清山诗文选》中处处都可以找到。 三清山民间的故事很多,都由三清山的奇峰怪石衍生而出。三清山的奇峰怪石,形态丰富多彩,故事也想象丰富,具有中国民间故事的一般特征:主题鲜明,人物突出,故事简洁,引人入胜。表达的是神仙力量的无穷,神可以战胜一切邪恶的东西 ,心灵美好的人可以获取长生不老,成为神仙,寄托了人民的良好愿望、美好的追求。山中的许多自然景观如女神峰、巨蟒出山、杜鹃仙子、老道拜月、观音听琵琶、神奇的伟人峰、神仙赶石、三清宫的来历、三清山花鸟的来历、琵琶石与迎客松、鸡冠石、仙人锯板、木鱼石、五色鲤鱼、天女花的由来、乌龟赛跑、神龟探海、玉女开怀、万笏朝天、神猫待鼠、幸福长寿门、蓬莱峰、竖指峰、葫芦石、葛洪献丹、和合石、玉兔望月、皇冠峰、老子看经、老庄论道、大鹏展翅等等,既是山中的景点看点,又能同时听到由这些景象衍生出的非常美丽动听、充满了仙风道气的故事。 三清山的许多寺庙门庭上、大殿内、古建上,有不少楹联,谴词造句文字讲究,对仗严密,平仄工整,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尤其充满了道教色彩,富有道教的哲理。试列几例—— 殿开白昼风来扫; 门到黄昏云自封。 (三清宫大门前对联) 登殿步虚,升太虚,上之无上, 入门求道,悟真道,玄之又玄。
云路迢遥入门尽鞠躬之敬, 天颜咫尺登坛皆俯首之恭。 (三清宫内牌坊上的对联) 一统大明祝皇祚于百世千世万世; 三天无极存道气于玉清上清太清。 (三清宫大殿对联) 三清山的许多路名、地名也充满了道教文化的神秘色彩,比如逍遥路、冲虚百步门,众妙千步门、天门,浮云桥等等 ,这些名称都是由当地的环境、山势,气象的状态而直接取自于《道德经》和《遥逍游》。 三清山的民俗受道教的影响很深,如民间礼节,有“过度(道)门,便是客”的俗语,这实际上体显了对“道”的尊严,对乡友邻邦讲究礼道;又如对父母的孝敬,凡是定了亲的男子,一年三节要给岳父母送礼。婚后岳父母回送三个节,以后就是儿女孝敬爹妈了,俗语说“娘送女儿三个节,女儿送娘送不歇”;再如,做寿、做九、建房、入宅、过年过节、婚嫁联姻、丧葬、婚嫁、庙会、朝香等等,都受到了“道”熏陶,都有非常严格的程序、礼制及禁忌。 三清山下的民众,有举办香会的习俗,群众自愿结合,自筹经费,制旗,买香火,每年农暇时进山朝拜。一般是农历正月或者八月朝拜三清。九、十月朝拜李真君,还有去铅山葛仙山拜葛仙翁或其他名山佛地。 进三清山朝拜有非常严格的礼制,三天前就作好准备,进香人沐浴更衣,食素戒酒。进山的那天,香客们列队而进,每队举一面“名山进香”的旗幡,每经村镇要放几响三眼火铳,警示路人让路;路遇友队要互相礼让,沿途有香客店备有素食接待香客们。三清山是远近闻名的仙山,景色秀丽。每逢这个时候,进山朝拜者络绎不绝。如今虽无早年的那种盛况,但进山朝拜者亦不少,特别是有一些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国际友人千里迢迢、不远万里来三清山游览观光、朝拜。 道教确在三清山渗透了民众的日常生活,成为重要的一个部分。 …… 这一方美丽的山水养成育了一方幸运的人,是否就与“道”有关,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不争的事实摆在面前:与三清山毗邻的两个县市,一个是玉山县成了闻名中外的博士县,一个是富有的铜都德兴市,这是乎都印证了王安石当年的推测,这里的“山水有精神。”我想叩大地,这是“道”的精神吗? 大地无言,青山无言,天地大美无言。无论如何推测,也毋须推测,三清山就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是一座人间的天然园林,是道教崇尚的神圣之地,三清山与道教文化有着不可分离的渊源联系。 四 由于开发者、建设者和管理者们的精心打造,今天的三清山增添了许多新的设施,开发了新的景点。三清福地进行了全新修缮,古老宫观焕发出新的容颜,道教文化内涵进一步得到了挖掘,使这座名山与道教文化更贴近了。历史与现代、人工与天然、真实与幻象、智慧与情缘达到了更加完美的揉合。 三清山作为人间仙境是当之无愧的,作为道教名山是名副其实的,作为城市的后花园是举世无双、无与伦比的。这里所有的山石奇峰,都是自然天成,便是那些摩崖壁刻石雕,道教建筑,也是随山石的自然形态而作,保持了率真、质朴、自然的气韵,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当代深圳人造的公园,比如“世界之窗”、“中华锦绣”也难比其一二,便是代表中国园林艺术辉煌顶点的皇家公园——北京清代留下的三山五园,也可以与之媲美 ,毫不逊色,那些是人工造作的雕饰美,而这里却是自然天成之秀。皇家公园的人工造作尚属有价可估,而三清山的鬼斧神工却是无价之宝。在一个人们崇尚自然、向往自然、追求精神境界提升的时代,三清山正以其独特的富藏与灵秀,赢得四面八方游客的青睐。许多国内外当代名流游览之后,作诗、写文、画画,对三清山的评价极高。 国内首席风景名胜专家、清华大学著名教授朱畅中先生评价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看过三清和黄岳,三清定要胜黄岳。” 美国国家公园基金会主席保罗先生一行慕名而来,看过之后惊叹:“三清山是世界上为数极少的精品之一,是人类的瑰宝。” 因拍摄黄山而著名的安徽省文联副主席、摄影家袁廉民先生说“三清山与黄山比,黄山有三个不及。三清山古松成片,是古松的植物园,为黄山所不及;三清山道教文物保护完好,是古建筑的博物馆,为黄山所不及;三清山有象形奇特的女神峰、巨蟒峰等,是天然的大观园,为黄山所不及。黄山获得了世界批准的自然文化遗产,三清山同样有条件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当代文艺生态理论家曾永成先生说:“人是自然的系统生成之物,被现实生活的片面性、破碎性和间接性弄得身心交瘁、灵魂无根的人,只有在自然生态之美的怀抱中,才能实现生命的全面康复。”在一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中,“人类应当放弃物欲过度膨胀的物质生活,重新过一种与自然生态平衡相适应的生活,在拒绝奢侈的简朴中培植美妙的精神家园”,“在合理的目标自律中达到生态和谐,高扬起人应有的道德和生命精神。” 三清山正是人类宝贵的精神家园。在这里,你可以获取一种别处所不能得到的精神营养,在这里,能体验到大自然给予的生命乐趣。到三清山来吧!踩着葛洪当年走过的路,探索人类生存的智慧和不老的奥秘。 (帅经芝 )
(责任编辑:单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