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视察调研

关于我市新农村建设视察报告

http://www.ybhgdq.com 来源: 日期:2009-7-20 10:04:00

 

市政协经科委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及市委二届五次、六次全会精神,促进全市新农村建设工作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市政协常委会2009年工作部署,市政协于5月25日至26日组织近百名政协委员,分成四个视察组,分别由主席或副主席带队,对我市十二个县(市、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为期二天的视察。本次视察采取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座谈讨论、走访调研、实地察看等方式,全面了解了我市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情况。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情况

      自2006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县(市、区)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省、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把新农村建设工作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和工作平台,以发展经济促增收为核心,以自然村整治建设为切入点,突出湖区、景区、郊区的特色,扎实推进新农村试点建设,全市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全面发展。2008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98亿元,增5.35%;农村人均纯收入达4353元,连续3年增收300元以上,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有了进一步提高。至2008年,全市共有5323个自然村被列入新农村建设试点,其中省级试点村5251个,县级试点村72个,共涉及农户363985户,人口1505024人。

      (一)制定工作方案,认真编制发展规划。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的要求,我市下发了《上饶市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各县(市、区)结合本地实际,都制定了各具特色的《实施方案》,明确新农村的建设方向和重点,减少了盲目性。到08年底,我市所有的试点村都完成了规划,规划率达100%。广丰县除了对试点村进行规划外,还拿出367万元的资金,对全县30户以上的所有自然村都进行了规划。玉山县坚持“生态立县、绿化发展”的战略方针,在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时,主动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带动了全县生态文明建设。

      (二)强力推动,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各级党委、政府把新农村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将新农村建设工作列入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建立了领导挂钩督查制度。各地在尽力加大对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财政专项资金投入外,还积极探索和拓宽新农村建设的融资渠道。据统计,2008年全市1330个省批试点村和26个县级试点村共投入84849.43万元,比上年增加5598.43万元。除省、市、县配套资金外,其中乡镇支持3737.8万元,村集体投入4814.3万元,单位帮扶2425万元,社会捐赠6540.7万元,农民自筹30094.4万元,农民投工投劳折资9269.1万元。余干县把筹措资金与试点认定直接挂钩,对自筹资金到位并进入县新农村建设专户的村优先安排,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全县农民自筹进入专户的资金达3574余万元,平均每个试点村达19.6万元。万年县采取租赁拍卖等方式,盘活“闲资”427万元用于新农村建设,保证了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三)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地方特色。信州区、上饶县、德兴市、横峰县、弋阳县积极引导试点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精品、生态和特色农业,初步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或“数村一品”产业发展格局。铅山县按照“生产发展”的要求,把产业发展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首位来抓,目前,红芽芋、红皮甘蔗、通心白莲、优质葡萄、畲族香菇等特色农产品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婺源县把新农村建设与打造“中国最美乡村”旅游品牌结合起来,以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为出发点,从资源可持续利用、经济可持续发展、人类可持续生存方面进行了探索。鄱阳县主动把新农村建设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创造性地开展了“生态渔村”建设,大力推进清洁家园、田园、水源、能源等“四大工程”,开展绿化美化、垃圾集中、污水清除、大办沼气“四大行动”,农村生态环境大幅改善。

      (四)抓难点、促全面,整治成效明显。按照抓难点、促全面的工作思路,各地都采取了两手抓的方法。一方面把工作重点放在改路、改水、改厕等基础设施建设上,实现了整治项目全面均衡发展。08年,全市共完成改路2885.4公里、改水69283户、改厕70781户,完成率都在95%以上;累计拆掉空心房31万平方米,建新房81万平方米,整修房屋93万平方米,拆除旧栏8818个,建集中养殖区309个,建各类活动室1099个,修建排水沟149万米,新建沼气池1.3万个,新增太阳能热水器1.4万台、有线电视70335户、宽带9637户,惠及77138户、339325人。基本上实现了让农民走平坦路、喝干净水、用卫生厕、洗热水澡、烧洁净灶和规范建房、节约土地的“五让一规范”阶段性目标。另一方面把工作难点放在村风民风的改善上,使社会主义新农村“陋习明显减少,邻里更加团结,家庭更加和睦,社会更加文明”。试点村通过制订村民文明手册、建设文体活动场所、开展“党员义务日”、“婆媳谈心日”、“养老敬老评议栏”等活动,把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贯穿于建设始终,群众的文明意识和卫生意识明显提升。

      (五)突出主体地位,干群关系得到改善。各地始终把干部引导、群众参与这条主线贯穿于新农村建设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坚持把农民的积极性作为首要的准入条件,使广大农民真正成为投入的主体、建设的主体、管理的主体、受益的主体。在实际工作中,注重村民自治组织作用的发挥,全面建立了“村民理事会”、“五老协会”等村民自治组织的运作机制,明确了村民自治组织的权利和义务,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各有关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农村发展提供资金、技术、项目等支持。特别是基层党员干部奋战在新农村建设第一线,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赢得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真心拥护,让广大农民从实实在在的变化中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形成了干群同心,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好氛围。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委员们对新农村建设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

      (一)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新农村建设涉及六改、四普及等诸多基础设施建设,由于上级投入资金有限,县级财政配套能力又不强,各地资金投入很难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二)农业产业化程度偏低。虽然各地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但培育一个特色产业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普遍存在着“优”而无“势”,“特”而不“强”现象,形成不了规模效应。农业龙头企业量少质弱,缺乏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科技含量不高,带动辐射能力不强。

      (三)精神文明建设跟不上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新农村建设使试点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有些农民思想观念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等、靠、要”思想依然严重,科学文化还停留在原来的较低水平上。不讲卫生、不讲文明的行为时有发生,占用耕地建房、建坟墓等违法违规的现象不在少数。

      (四)后续管理工作有待加强。一些地方在新农村建设验收合格后,没有建立起真正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脏、乱、差”现象依然存在,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应用。

      三、对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一)要处理好“六大关系”。各地要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大胆探索,正确解决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问题。一要着力处理好生产发展和村庄建设的关系,经济发展要优先;二要着力处理好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的关系,坚持从群众最迫切需要的事情做起,从改善最基础的条件做起,从最容易见效的事情做起;三要着力处理好干部引导和群众参与的关系,大力提高农民积极性;四要着力处理好国家投入和农民投入的关系,农民参与是主体;五要着力处理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增强群众民主管理意识;六要着力处理好新农村建设短期见效和长效机制的关系。

     (二)进一步加大投入。各级政府要逐步建立起长效投入机制,设立新农村建设基金,不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要探索建立新的融资机制,以拓宽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来源,避免因搞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负担,更不能让村民背上新的债务。

      (三)加大规划的执行力度。各地已经制定出新农村建设的长远规划,当前的工作重点就是依法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切实按规划抓好落实。建议市委、市政府出台专门的乡村规划审批办法,全市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和重点推进村的总体规划,要经县(市、区)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以法律文本形式确定下来。村庄规划一旦经过批准,就具有法律效力,要坚持一个规划管到底,一个目标干到底,避免盲目建设和资源浪费。要引导干部群众围绕规划目标,一任接着一任干,用规划引导新农村建设和发展,提高农村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四)大力扶持、培育特色产业。一是要找准产业定位。培育和发展最具比较优势、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要加快实现农产品由产量型向质量型、专用型向高附加值型、高回报率型发展;开发丰富的旅游资源,把旅游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旅游和农家乐的发展与旅游景区、景点紧密结合起来,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主动承接城市居民的休闲观光需求,建设一批旅游文化村、民族生态村,培育富民强村的新亮点。二要依靠龙头带动,扩大龙头企业生产基地。要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各县(市、区)要扶持一批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建立公司加农户加基地的产业模式,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要出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具体政策,真正形成全社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局面。建立包括农业龙头企业在内的信用担保体系,设立担保机构,担保机构及协作银行共同监管贷款资金使用,推动农业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三要发展产业集群。主要是按照无偿使用和有偿使用“双轨制”原则,抓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政策的研究制定,使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农民掌握大量土地,成为培育和发展产业的主力军,带动基地规模扩张,最终形成产业集群;要抓好农业产品加工,建设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为主的品牌产业链;要加速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为农产品流通创造良好条件。

      (五)加强文化建设,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有其长期性和艰巨性,而加强文化建设,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对于巩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果有着重要意义。各地要在调动群众投入新农村建设积极性的同时,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试点村长效机制建设,如基础设施维护,引导教育资源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合理流动,进一步强化对农民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抵御和消除不良文化对农村的侵袭,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创造一个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让新文化、新观念规范农民行为,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

      (六)大力发展和利用清洁环保能源。建议恢复或成立市、县(市、区)沼气、太阳能办公室,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有效利用太阳能、沼气等清洁环保能源,造福广大农民。

      (七)市、县(市、区)的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要保证人员、经费到位。建议市委、市政府结合新一轮机构改革,加强农工部和新村办的力量整合,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

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